扎实推进国家试点 东营已改造提升盐碱耕地9.38万亩
点睛·16市 | 2024-06-28 18:04:43 原创
大众新闻客户端 刘童
6月28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省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成效。记者从会上获悉,作为国家首批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市,目前东营市40个试点片区已有33个开工建设,计划新增耕地3.16万亩、改造提升盐碱耕地9.38万亩,分别占试点总任务的91%、81%。
“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是拓展农业生产空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滕双兴介绍,2022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委批复山东省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试点在东营市具体实施,总规模17.98万亩,可新增耕地3.48万亩、改造提升盐碱耕地11.59万亩,年增产粮食7300万斤。为规范试点项目实施,山东制定印发了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导则、验收规程、后期管护利用办法等3个指导性文件,强化先进技术集成,鼓励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田”。
据了解,东营试点项目分布在40个片区,截至目前,2023年、2024年实施的33个片区已全部开工建设,整体施工进度达到64.7%,其中15个片区施工进度超过80%。东营市常务副市长何宪卓介绍,按照挂图作战计划,2023年、2024年实施的33个片区将于今年9月底前全面完工;同时已将2025年实施的7个片区全部提前至今年实施,目前已全部编制项目建设方案,力争今年年底前具备开工条件。
在试点实践过程中,东营市立足滨海盐碱地特点,积极研究改土、改种、改水的新技术、新模式,努力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有效做法。
突出“地种相适”。一方面,坚持“改土适种”。针对滨海盐碱地“盐、板、瘦”的实际,探索构建“节水、控盐、减肥、降药、保育、增效”的盐碱地绿色治理技术体系。创新“封域双层暗管排盐技术”,开展小麦、玉米轮作,两年实现“吨良田”。另一方面,推进“优种适土”。牢牢攥紧种子“芯片”,筛选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55个,审定耐盐碱作物新品种4个。试种的“农大761”耐盐碱小麦亩产突破1140斤,“济麦60”新品种在3.3‰盐碱地上亩产达到1023斤。
突出“以水定地”。如何利用有限水资源实现改碱压盐和种植效益最大化,是试点工作必须突破的重大课题。东营大力推行节水技术,采取滴灌、喷灌、微咸水灌溉技术和次生盐渍化防控技术,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突破“垄作滴灌水肥剂一体化精准控盐”技术,与常规的灌溉方式相比节水、节肥均达到30%以上。
突出“科技引领”。充分发挥黄三角国家级农高区科技创新龙头作用,牵头搭建包括黄三角农高区总部,东北、西北、华北3个分中心,全国16个综合试验台站,N个盐碱地特色产业创新基地的“1+3+16+N”协同创新体系。目前,国家盐碱地中心总部已汇聚48家高校院所,实施重大科技项目84项,取得科技成果226项,突破转化关键核心技术23项。
突出“数智融合”。把“数智融合”作为试点工作的规定动作、硬性要求,坚持用科技手段驱“盐”化“碱”。科学布设土壤监测传感器,精准掌握指标变化,打造数字土壤。建设集数据汇集、统计分析、预警决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盐碱地智慧监测平台,通过在线监测分析,精准计算土壤供肥量、农作物需肥量和地块灌溉量,为盐碱地综合治理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突出“建管并重”。坚持工程建设和后期管护并重,将管护费用纳入项目总投资,一体测算、保障来源。提前编制种植与管护方案,明确管护主体与管护责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确定改良期到稳定期的种植模式和技术指导意见,运用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农艺技术,防控土壤次生盐渍化。
突出“产业富民”。在全国率先编制《盐碱地现代高效农业规划》,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大豆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着力培育盐碱地特色农业。特别是打造盐碱地特色大豆产业集群,制定发布全国首个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地方标准,相关做法得到农业农村部的肯定并予以推广。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刘童)
责任编辑:韩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