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宝寺镇引河示范片区:三合四联五促进 联农富农新路径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2024-06-02 09:27:33
梁宝寺镇引河示范片区总面积20.67平方公里,覆盖10个行政村,1.5万人,聚焦“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全面落实“百区千村”行动,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先后获评“省级绿色能源发展标杆镇、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镇、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先后承担了全国第六届大豆种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全省、全国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现场观摩会。该片区充分发挥大豆种业产业优势,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三合四联五促进”联农富农共振兴的“梁宝寺模式”。
“三合 ”:“龙头企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合作模式。本着“以农为本、农产融合、村企合作、激活乡村 ”的发展思路,通过党建引领,把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以及村民组织起来对接市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综合运用新品种示范,全域免费技术服务,企业定点指导,打通田间地头一公里终端服务,形成了“良种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共赢模式。屈店村由党支部领办股份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入股协议书,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成股权,农民当上股东。入社土地由本地制种企业发包订单,并根据市场行情保底回收,合作社统一进行耕种,采取“保底收益+分红”的方式进行收益。截至目前已流转500亩土地,扣除生产成本后,提取盈余收入的20%作为公益金,主要用于粮食保险、购买农机设备、弥补亏损等用途,盈余收入剩余的80%采取4:3:3的方式分配,其中农户收益占40%,村集体收益占30%,合作社收益占30%。村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就地就业、外出打工,也极大地增加了村民工资性收入。目前,示范区内8个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万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22%。
“四联”:一是片区成立联合党委。形成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事务共商、服务共促、发展共赢“六共”机制,凝聚各级党的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力量,坚持送政策上门、送服务上门,坚持成员村党组织需要什么党委政府就服务什么的“店小二式”的服务理念,帮助协调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开展村企联建。邀请联建企业乡村振兴发展顾问、管理人员到村列席支委会、党支部党员大会,村党员到企业列席党员大会,通过“三会一课”互学互鉴,发挥联建企业市场经验丰富、信息资源多等优势,帮助帮带村转变思想观念,重新梳理完善村庄发展规划,发展项目,补齐短板。把选准、培强、壮大主导产业作为村企联建主抓手,立足片区重点龙头企业华亚种业、秋收种业产业优势,精准谋划落实产业发展项目8个,辐射周边24个村,形成独具特色的百亩蔬菜大棚、千亩仓储集聚区、万亩制种基地;三是落实国企联建。与济宁市土地发展集团开展联建活动,深度落实“五个一”行动,全面激活企业资源、片区资源和社会资源,谋划了总投资400余万元的桐庄豆制品加工项目,带动社会资本100余万元,增加80余个就业岗位,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四是成立大豆产业联盟。联盟成员涵盖育种家、科研单位、农技推广部门、种子企业、种植大户、合作社、收购商、繁育商、农服企业、加工企业、金融服务商等,目标是联合打造成为大豆行业优秀产品的集散平台,致力于传统豆制品的升级,聚焦产业标准化、新品种选育、绿色有机栽培、新产品研发、副产品循环利用等领域的难点,发展基于营养健康、全程可追溯、安全目标的大豆产业技术体系。
“五促进”:一是促进制种产业发展。全力推进占地270亩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仓储集聚区建设,建设仓储库4.8万平方米,7条智能化种子加工生产线,年大豆加工能力5000万斤,仓储能力达3亿斤;二是促进乡土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乡村振兴学院作用,开办面点、烹饪、家政、缝纫、叉车、农机、农技等实用技能培训班26期次,为1200余人提供了免费致富就业培训;三是促进红旗精神传承,利用节假日共开展22期红色文化教育,累计培训1600余人次,真正将红旗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四是促进循环农业增效。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高效循环农业,天歌牧业、天耕农业采取“种养结合、资源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以“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方式,盘活土地资源,已形成“养-肥-种”的绿色循环发展之路;五是促进乡村绿色能源发展。发挥省级绿色能源发展标杆镇优势,科学布局屋顶光伏、光伏长廊等分布式光伏场景,其中引河村分布式光伏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6万元。光大环境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发电项目投入运营,日处理1000吨生活垃圾、200吨餐厨垃圾、20吨废弃食用油;京嘉科技项目投产后可将农业废弃资源实现纳米级综合利用,与清华大学社科院共建零碳乡村实践站,推动绿色能源赋能乡村振兴。
通讯员 韩光勇
责任编辑:李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