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冷热不均”亟需破题

文化观察 |  2024-06-01 11:04:32 原创

大众新闻客户端 卢昱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博物馆火到什么程度?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网络预约,放票即空。随便搜一搜去某省旅游的攻略,当地博物馆大都榜上有名。“博物馆比菜市场还挤”的话题讨论冲上微博热搜,一票难求、黄牛炒作等乱象成为游客新痛点,也向博物馆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可以肯定的是,博物馆热是好事。不同层次、类型的博物馆以各自独有的历史深度与艺术魅力,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满足了公众的文化需求。博物馆热,也反向推动了博物馆自身的上新与创新,是游客与博物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慢期待与快生活的双向奔赴。

审视当下的博物馆热,有一个不能回避的维度——冷热不均。大多数中西部地区、边远市县、中小城市的博物馆,民营博物馆常年“养在深闺”,门可罗雀;一些基层博物馆设施陈旧、老化,甚至无法正常开放。以北京为例,故宫、国博常年人满为患,一些小众博物馆则观众寥寥。如北京排水科普展览馆、老窑瓷博物馆等都各具特色,因为游客稀少,又缺乏经营,导致生存困难。

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众多,与各个博物馆资源禀赋,如藏品配置、建筑设计、科研与教育资源优势有关,也与其地理位置、文化环境、社区融入度有关。再就是每家博物馆的运营策略差异化较大,在互动体验、宣传教育、数字化传播上也有较大差距。早在20世纪60至70年代,国际博物馆学界就发起了“新博物馆学”运动,宏大叙事的统一框架成为过去式,走向地区、关怀社群、贴近生活成为新趋势。博物馆不必依赖历史古都、中心城市,扎根地方也能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博物馆热得均衡,实现博物馆的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文博事业整体进步的必由之路。尤其是提升公众对小众博物馆的认知度,让社会大众认识到每一家博物馆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故事,是促进博物馆冷热均衡发展的第一步。这种认知的变化或许是缓慢的,需要参观时间和次数的积累。好在很多人已经开始对博物馆进行深度品质游。

再就是应为小众博物馆提供生存与发展的土壤。政策层面的支持不可或缺,如资金补助、税收优惠、宣传推广等扶持。同时,鼓励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通过联展、互借展品等方式,增强博物馆间的互动性与互补性,让丰富的文化资源流动起来。

对很多小众博物馆来说,也应考虑如何“剑走偏锋”,让文化体验不再受限于物理空间。创新展陈方式和技术应用也是平衡博物馆热度的关键,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观众创造沉浸式、互动式的参观体验。还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工作坊、文化沙龙等活动,提升参与性和教育性,让博物馆成为学习、思考与交流的场所,而非简单的拍照打卡之地。

让博物馆热得均衡,不仅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更是推动全社会文化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希望每一家博物馆都能发光发热,共同织就一张丰富多彩的文化网络。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卢昱)

责任编辑:杜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