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论道教育:解读时政热点,让课堂焕发“新能量”
大众新闻客户端 王洪涛 2024-05-30 12:01:44原创
5月30日大众日报刊发文章《解读时政热点,让课堂焕发“新能量”》
□郭淑杰
高中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运用时政热点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引领学生感应时代发展脉搏,培育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思政学习的应有之义。
今年,“新质生产力”一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位列政府十大工作任务之首。这一概念成为高中思政学习和备考的重要时政热点,也要求高中思政教师将其融入教学之中,对于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拓展,丰富学生时政视野,增加学生理论储备,实现学生能力转化。
以图谱化建构理论体系
运用时间轴线,明晰理论脉络。时间轴是一种有效的梳理时政事件的方式,便于学生清晰了解事件的发展历程。从2023年9月,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新质生产力”一词首次被提出,到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在经济工作中进行部署,到2024年1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首次系统性论述,再到2024年3月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时间轴呈现4个重要时间点,帮助学生厘清“新质生产力”由提出到推进的过程,体会其重要作用,感受我国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支撑。
借助思维导图,突出内涵要点。思维脉络导图以直观的图形呈现知识结构,便于学生整体把握,并可以清晰地展示理论要点及其关联。为将“新质生产力”融入高中思政课中,笔者借用央视新闻的“‘新质生产力’逻辑关系图”,从因素、特征、两个“摆脱”、生产力三要素实现跃升、三要素良性循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个方面措施等角度呈现,并将其整理为文字版,便于学生实现文字和图形的有机结合,既突出内涵要点,又便于积累掌握。
以综合化深化知识整合
“新质生产力”这一时政热点可以和高中思政多模块进行对接拓展,从多角度、多维度进行考查和思考,实现知识跨模块整合,突出知识的综合性运用。在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可以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改革开放、中国梦等相结合;在必修二《经济与社会》中可以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在必修三《政治与法治》中可以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相结合;在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中可以运用唯物论、辩证法、社会历史观等进行原理讲解;在选择性必修一中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相结合,明晰“新质生产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的战略作用;在选择性必修二中与知识产权的保护相结合;在选择性必修三中与科学思维的特征、创新思维相结合。
以情境化融通知识运用
选取鲜活情境,力求贴近学生。《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要求“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需要以具体的真实情境作为执行特定任务和运用学科内容的背景与依托”。学科内容与具体的问题情境相融合,才能体现出学生素养,锻炼学生学科能力。“新质生产力”这一时政热点往往会让学生感觉“高大上”或略有距离感,可以选取中国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无人机等新兴产业中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素材,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以小见大,深化学生的理解与把握。
引入模考试题,强化思维训练。各地高中思政模考试题聚焦时代热点,把握时代脉搏,命题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具有科学性和区分度,因此可以在高一和高二的学习上积极引入模考试题,既能帮助学生拓宽时政视野,也可以明确任务指向,增强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比如,2024年济南市3月份的一模试题中,聚焦“破立并举”以全面布局未来产业,考查辩证法的总特征和经济与社会的综合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辩证思维,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以生活化推动素养生成
高中思政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和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性学科课程,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
行走的思政课。“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通过“理论引领 实践联动”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融合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本地课外资源,如带领学生去浪潮总部实地参观和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企业文化和创新氛围;与专业人员交流,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还可以去泉城路街道办参观,了解大数据如何赋能基层治理,感受“新质生产力”与社会治理的融合运用,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和科学精神。
挖掘科学家感人故事。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创新活力”的脚本撰写活动,引导学生挖掘科学家攻坚克难和坚持不懈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创新意识,增进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情感共鸣,作出促进个人成长、社会进步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畅谈新时代建设者奋斗日常。开展“大国工匠 能工巧匠”代言活动,通过鲜活的时代工匠事例,挖掘其身上蕴含的创新品质和工匠精神,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树立青春梦想和实干精神,积极投身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在学生内心播种人生成长的种子,自觉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将“新质生产力”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时政背景,拓展思维视野,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激励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担当意识。在未来的教学中应持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这一教学策略,为培养新时代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中学)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王洪涛 报道)
(大众日报及所属“大众”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
责任编辑:王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