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多平台媒体人账号No.1后,却被一众主播超越…来看“小记杨威”的思考 | 全媒实战家
全媒体探索 | 2024-05-20 13:53:21 原创
作者:杨威
来源:《全媒体探索》4月号
杨威,江苏卫视首席记者、主持人,多次荣获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十佳记者”称号。
2020年开始在新媒体平台发表作品,获评“百家号最具影响力媒体人”“2020抖inCity新锐达人”“快手2020年度主持人Top10”。由其运营的“小记杨威”“记者杨威”账号,全网粉丝过千万。个人脱口秀短视频评论合集《威·观点》播放量超10亿。
从2020年发出第一条短视频,到全网粉丝过千万,我时常调侃自己是40岁“高龄”转战新媒体战场的“新兵”一枚。“天下人说天下事,独此一家威观点”“小记说民生,独家威观点”,这是我短视频开头的标志性slogan。
截至目前,“小记杨威”抖音粉丝445万、微信视频号150万,“记者杨威”快手粉丝376万,全网粉丝过千万。
独家报道收获与粉丝的双向奔赴
做短视频,我是从2020年开始的。
当年1月25日大年初一,在送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出发的路上,我采访到这样的两名护士:她们都是二胎妈妈,都要支援武汉江夏区人民医院。送她们上火车时,我做了一条“说起幼子最柔软,面对疫情最坚强”的短视频,给荔枝新闻供稿的同时,发出了“小记杨威”的第一条抖音视频。
后来我一直跟这两名护士保持联系,从她们到武汉把头发剪短、入住病房后的感人故事到“鸡腿护士”的故事火遍全网,两人成了我在武汉的“通讯员”。
江苏援湖北护士李如芝从早上值班到下午3点才吃午饭,满脸压痕、衣服湿透的她对着镜头说了一句“盒饭里的两只鸡腿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鸡腿,恨不得把骨头都吃掉”。
正是这一条“鸡腿护士”的59秒视频,获得了3000万播放量和150万点赞量,更被央视、人民网等多家媒体转载,成为疫情期间每天更新的江苏援湖北医疗队“护士日志”中全网爆火的故事。
视频发出后,上万条网友留言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更有温暖的双向奔赴。
武汉小伙子刘朋看到视频后,跑了三四家门店给李如芝买到了鸡腿,还为其他队员买到了12箱方便面。没有医用防护服,他把鸡腿放到队员们所在医院的门口就走了,怕队员看不到,发了个抖音视频,很快点赞量超120万。
作为主流媒体记者,我们能拿到一手可靠信源,疫情期间2个月我发表了440多条稿件,前方很多医护人员都成了我的通讯员,其中很多还是独家报道。这正是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新媒体时代的生动体现。
深耕民生领域,优质内容是媒体人的砥石
从一名传统媒体记者转战互联网平台,我收获了众多鼓励,更多的还是广大网友留给记者的一道道考题。
如何将网络平台上的新闻评论做得既有温度又有态度,亮出独特的“威”观点,深耕民生领域,助力难题破解,我在“小记杨威”账号上开始了探索。
2020年12月,看到《中科院教授陶澍:农村烧饭产生大量PM2.5,每年数十万人因此受害》的报道,我就此发表了一点看法:“农村某些地方一刀切全部煤改气改电后,农民不敢用电用气冬天只能挨冻。”结果这个观点引发了大量粉丝共鸣,63.5万人留言讨论,我才知道一刀切煤改气改电给农村带来的严重影响。第二天早上6点,17万人观看了我不足一小时的直播。根据大家提供的线索,之后我又连续做了五条相关报道和评论,煤改气话题让我的账号5天涨粉87万,总点击量破亿,最高一条流量突破4400万、点赞230万;连续6场直播总时长600分钟,观众达61.1万,在线人数峰值高达1.8万人,我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网友及专家认同,大家共同为相关部门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发声建言。
“小记杨威”能迅速“走红”,得益于我20年传统媒体的记者生涯。互联网热点层出不穷,对我这名新媒体“高龄新兵”来说,重点不仅仅是“说什么”,更重要的是“不说什么”——不盲目追热点,不靠热点猎奇追流量,对选题把关更严谨,在“无反转不新闻”的互联网语境下,反而更容易提高粉丝的黏性,毕竟好的评论恰恰需要信息尽可能充分。一次两次翻车或许影响不大,经常翻车就是公信力的崩塌,遑论建设性监督。
传达真实信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小记杨威”收获了更多人的信赖。
2021年12月,网上一名12岁的黑龙江女孩向我的快手账号发私信求助,希望找到撞死她父亲的肇事逃逸人。女孩哭诉着,作为记者,我不能要求这个孩子及其家人过分冷静和理性,能做的就是依据线索联动事发地点交管部门寻找目击证人。于是我发出了第一条视频,一场警民联动的接力寻人战就此展开。
快手官方协调了当地的帮忙节目,请出画像大师林宇辉画出了肇事者的模拟像,帮忙节目带着画像寻找肇事嫌疑人,很快嫌疑人被找到了。女孩给当地媒体及我们电视台、交管部门送来了锦旗,事件得以公平公正地处理。
深耕民生领域,有了优质内容这个媒体人的砥石,“小记杨威”的号召力越来越大。
流量越大,责任越大。2020年疫情突发的第一时间,我就在互联网平台上为湖北多家医院募集到2万个医用口罩和价值50余万元的抗疫物资;4年来,为20余所乡村小学送去募集到的图书、学习用品;2023年8月吉林舒兰遭遇洪灾,我在南京募集了48箱1.5吨御寒衣物、食品、女性卫生用品等,与从家乡吉林洮南的爱心企业圣一冰麦募集到的馒头、冷面、西瓜等3吨多物资,一起送到了受灾最严重的几个乡镇;2023年12月,甘肃发生地震,我和几个媒体人一起募集物资,24小时我们就将采购的棉帐篷打包装车,在物资车上打出了这样的横幅:“‘棉’薄之力,驰援甘肃,我们一起坚强一起扛!”
如今,我们已有了益童社等公益组织,初步形成了“媒体+公益”的良性发展之路。
媒体融合纵深:学而思,思而行
“小记杨威”起步虽迟,但在第一年就成为多家平台的媒体人账号No.1,“年度影响力作者”“抖音十大新闻主播”等荣誉纷至沓来,成为众多媒体人主播的对标对象。
但是一年后,这一账号已被一众主播超越甚至碾压。做传统媒体24年,做新媒体4年了,是我不够努力,还是在新媒体时代已经落伍、跟不上年轻受众的思维了?作为一名“高龄”全媒体人,总结如下。
(一)未形成“众星捧月”模式,融合不易
传统纸媒因生存压力早一步踏入新媒体赛道,电视行业也越来越卷。在各大平台之上,如何做到电视台与新媒体同步发展甚至互补共赢,是道难题。
如果对新媒体总体上不够重视,没有形成紧密的传播矩阵,带有单位认证的个人账号就很难反哺媒体单位的影响力、传播力,反而粉丝越多越可能成为掣肘。
(二)未能吃透新媒体思维
一是传统媒体的管理机制无法适应新媒体的规则规律和玩法,二是主播账号权属、运营支持、收益分配等均存在问题。真正的运营是以一台影响力支撑与提升主播的发展,其产生的效果可能远超个人努力。
尽管在媒体主播中,不论是事实呈现还是观点输出,几年来我的出错概率已是极低的。但必须承认,在一言不合即会招致线下举报的环境下,多数时候记者要面临的是恶意构陷和网络暴力的线下升级,新闻及评论创作举步维艰。
(三)新闻评论存在时效焦虑
热点爆发的两三分钟,刚好是评论最好的时间。互联网的快节奏快得让人焦虑。做新闻时,我会将时效性放在第一位,争取最快发表;做新闻评论,我却要时常告诉自己不要争第一,评论重在观点、层次、视角的新颖独到,要尽可能严谨,让每个作品经得住回头看。
对于账号的良性持续发展,未来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比如成立个人工作室提升日常更新质量,比如完善矩阵搭建,比如在坚守新闻专业精神、守好新闻边界的基础上寻求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创新……
希望未来一个事件出来的时候,大家会想“小记杨威”是怎么说的。这个目标定得也许有点高,但我将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4年4月号,原标题为《亮出“高龄”全媒体人的独家“威”观点》。
责任编辑:张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