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思维发展 点亮思辨课堂 ——淄博市小学语文学科专题教研活动
大众网·海报新闻 2024-05-17 16:10:30原创
鲁中网淄博5月17日讯(记者 邢凯萌 郑珂 杨贺麟)初夏共研,追寻“小语”教坛独特胜景;探究思辨,开创“双新课堂”崭新样态。5月16日,淄博市小学语文学科“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研讨暨“双新达标课堂”展示交流会在淄博市张店区齐润小学成功举行。淄博市基础教育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丁华芳,市语委办赵石磊,张店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芬、小学语文教研员张伟伟、张宁和来自全市的小学语文教研员、骨干教师,共五百余人参加现场教研活动。张店区齐润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崔守峰进行热情洋溢的致辞,介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并真挚欢迎各位教研员、骨干老师的到来。
张店区齐润小学教师郑珂、沂源县沂河源学校教师丁秀清、高青县千乘湖小学教师姜婷婷分别执教二年级《小马过河》、四年级《琥珀》、五年级《杨氏之子》。
郑珂通过“借助图片初感知、读好对话明观点、明白道理讲故事”三个学习活动的创设,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走进人物内心,读出恰当语气。通过活动支架,对比阅读,引领学生深度思考,体会小马的思维过程。学生在理清小马思维过程、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借助关键词讲好故事,让任务成果当堂呈现。
《琥珀》一课,丁秀清巧妙创设“争当金牌解说员”情境,在第一课时读好故事的基础上,引发学生质疑。借助“鱼骨图”,引导学生清晰讲述作者推测的思维过程。通过互文性阅读,让学生感知语言的艺术。教学环节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思辨之光在课堂上处处闪亮。
《杨氏之子》一课,姜婷婷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扎实落实识字、朗读、理解、表达要求,品味对话的巧思,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巧妙设计学习活动,借助框架图让学生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整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表达,在表达中积累。创意表演活动设计,使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充满趣味性,让学生体验到了思维创造性发生的快乐。
张店区齐润小学刘晓娟、沂源县沂河源学校孙晓燕、高青县教学研究室王爱华老师分别对三节课例进行说课。三位老师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特点,从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核心目标及达成、文本解读及课例设计意图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教学过程中思辨性学习活动的创设意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策略,进行了课例式解读。
市骨干教师借助课堂察学量表从“学生课堂参与度、参与面、参与状态,以及回答问题质量”等几方面,进行沉浸式观评课,用真实数据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习活动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学生学习效果等多角度做出科学分析。
淄博市小学语文教研员丁华芳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研究意义阐述并结合课例进行专业评析指导。丁老师指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课例应具备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紧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特点,体现任务群的价值和功能;二是凸显连贯特点,实现思维的进阶性学习;三是借助结构化的学习支架还原思维过程,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四是展示学习成果,让学习任务当堂呈现。丁老师鼓励各区县教师追本溯源,扎实探索“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实施意见及路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六大任务群的专项研究。勉励老师们勇做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先锋队、排头兵。
“教”学路漫漫,“研”行以求索。专业精深的课堂教学、深入透彻的课例研讨,启发了与会老师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新的思考。淄博市全体小学语文教师将秉持着一颗笃行不怠之心,深耕新课标,践行新理念,共建新课堂。
责任编辑: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