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繁德城
联合日报 2024-05-12 15:22:34
“《春秋繁露》取意于《春秋》的多义,‘义’即为滋养天下万民之‘露’,‘露’就是孔子隐藏于《春秋》中的为苍生谋福利的‘义’。”
公元前134年,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得到汉武帝策问,就国家长治久安提出对策,史称“天人三策”,影响后世千年。献策典故此后便与董仲舒紧密相连,身后的策冢、策村更是为其打上浓重的标签。
九达天衢德州,悠悠运河穿城而过,百年古槐诉说沧桑。董仲舒当年的读书台旁,如今的寻常百姓,无须“贤良”名号,就可以畅快地提建议、献良策,便捷地坐进“协商亭”,加入“有事多商量”的协商活动中。
育“新董子”,聚“新三策”,叙运河情,汇安德力,繁露滋润的协商民主新图景,正让每一份爱国心、报国志不被辜负。
繁露“厚”德——
润物细无声 “三策”发新枝
走在德州市德城区天衢路与迎宾大街交叉口,树荫中几处古式建筑格外醒目,这里,就是德城区政协文化主题公园。
公园的前身是德城区首批“口袋公园”之一——“繁露园”。“繁露”取自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公园位于明清时期董子读书台与竹竿巷共同旧址,历史文脉在此得以延续。
公园根据董仲舒生平事迹设计,分为不窥园、三策园、醇儒园三个小园,内设学而书房、聚贤堂、醇儒书院三处仿古建筑。
大量广为人知的董子文化与政协使命契合,结合董仲舒故事推进政协工作,德州人更有感情。说干就干,2023年10月,在德城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政协“搬”进公园里。全省政协一体推进的协商平台、聚识平台、读书平台、数字平台、宣传平台,都在公园里有了“大本营”。
周边休闲的市民,穿行在开放式的“聚识园”“首善·协商”亭、“社情民意广场”中,可以清晰感受到,政协不只是媒体报道中庄严肃穆的会场,原来,政协就在自己的生活中,生活也在政协的工作里。
公园中分量最重的建筑是繁露台,建设在有1400多年历史的董子读书台原址之上,由此衍生的厚德、崇儒、尚义情怀,构成德州人文精神的基石,如今成为政协委员云集的“学而书房”。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德城区政协“协商面对面”“政协委员学而说”“讲提案、话民生”专题片以及开展协商活动的新闻报道,相关活动的档案资料摆满书架,吸引不少市民观看翻阅。
“我们定期组织委员在此开展读书访谈、进行政策宣讲,以贴近百姓生活的形式讲述政协故事、传播政协文化,让百姓对政协的了解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加强。”德州市政协委员、德城区融媒体中心副总编辑韩雁冰说。
公园内,道路两侧是独具匠心的政协文化标牌,精心绘制的政协文化墙生动活泼,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不言自明。
公园中央的大广场内,是附近居民练太极拳、跳广场舞的好去处,也是区政协的社情民意广场,“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三策固本”“以德治国”等标识随处可见,市民扫描二维码,可直接进入区政协微信公众号提建议、说诉求。
德城区政协研究室主任王琦霞介绍,目前德城区12个口袋公园的醒目位置都陈设着政协二维码,鼓励市民献兴德良策,筛选出的重要信息会搭乘社情民意信息“直通车”,有序驶向更高层面。
“我们小区室外排水管已使用12年,老化严重,雨季马上到了,希望物业尽快给解决!”
“居民安全是第一位的,建议动用维修基金尽快修复。”
……
在“协商亭”里,一场“露天”协商正在进行,引来不少居民“旁听”。
凯旋花园小区的业主、物业人员与德城区政协委员、德州阳光颐养养老服务有限公司院长洪林凤正围绕排水管修复问题展开协商,最终,业主和物业方同意动用物业维修基金修复水管,接下来将按流程申请。
当年的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向朝廷献策,当今的问计于民不仅重视“精英”“贤良”,更多的是面向平民、全民。在这里,政协委员们深入群众,第一时间收集群众所想所需,大家围坐一起讨论商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朗朗读书声在“醇儒书院”中传出。学堂内的孩子们身着汉服,在德城区政协委员、德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纪英瑞的带领下习礼仪、诵经典,排演传统经典故事情景剧。
董仲舒一生勤奋好学,有着“三年不窥园”的千古佳话。为鼓励德州后人诗书传家,创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醇儒书院”已有400余年历史,专事收藏研究各种经书和董子著作。纪英瑞在这里设立“委员工作室”,积极推动学校与书院建立长期合作交流关系,打造了“运河情·同心缘”活动基地。
“德州一中的模拟政协社团给我很大启发,学生们也能像政协委员一样,通过采访等形式了解社情民意,撰写提案和调研报告委托委员提交,是团结与民主的双向启蒙。”纪英瑞告诉记者,德城区积极推进青少年参与模拟政协提案工作,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体验委员履职、心系祖国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纪英瑞想开一堂让小学生也能听懂的政协公开课,通过生活化、活动化、情景化的方式,将富有德州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协商文化种子,播撒到每一个孩子的心里……
“《春秋繁露》取意于《春秋》的多义,‘义’即为滋养天下万民之‘露’,‘露’就是孔子隐藏于《春秋》中的为苍生谋福利的‘义’。”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教授多洛肯解析道。
在德城,协商文化进校园,融入基础教育启蒙;进公园,营造浓厚协商文化氛围;进社区,百姓出门就参与商量……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需要一位位委员新“董子”贡献智慧,协商土壤的培育也如同繁露一般,滋润在街头巷尾、运河堤岸。
繁露“兴”德——
多音奏“和弦”? 老城焕新生
德城区二屯镇,“北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红色标识牌很是醒目,静静依偎在千年大运河的臂弯。
“先有北厂街,再有德州城。”社区党委书记郑月文儿时曾感受过大运河的繁华,“我们这代人听着运河拉纤的故事长大,上学时其他村的孩子都叫我们‘北厂街的小孩’。”
“德州因京杭运河而兴,北厂曾是运河四大漕运粮仓之一,距今有近900年历史。”德州市政协委员、德州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王德胜介绍,“北厂街”一度是德州的商贸繁盛之地,曾声名远扬京津地区。
随着时代发展,德州“北厂街”逐渐演化为东北街、西南街、后园3个自然村。2009年建立社区后,3个村借鉴周边“舜昕缘”楼盘名,给新社区取名“舜昕苑”。新名字寓意虽好,但老户们都觉得少了运河味。
随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德州全面展开,“北厂漕仓遗址片区”列入《大运河德州段保护利用总体规划》“一廊六片”项目之一。居民们要求复名的呼声随之高涨。
德城区政协迅速开展助力推进北厂社区老地名恢复工作,经过充分调研,牵头组织德州市政协文史委、德城区文旅局、区民政局多次协商,与社区两委干部、村民反复座谈沟通,同时参考2022年新颁布《地名管理条例》,取得一致意见后,推动“舜昕苑”改回了“北厂”。
“政协委员帮我们办了件大事儿,‘北厂’的根儿回来了。”村子里80多岁的老人郑明利高兴地说。
小地名背后有大民生,更有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的大文章。老地名不仅留住老北厂乡愁,也激发了发展新思路。
“我们建了一个北厂漕仓运河文化馆,接下来想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把村里的文旅产业发展起来,提高‘北厂’招牌的含金量。”郑月文干劲十足。
德州1400多年来的发展与运河息息相关,伴随着大运河从地理空间跃升为“文化空间”,2022年,大运河开发保护利用工作全面启动,沿河的精气神都开始改变。
立夏时节的运河街道南陈庄村博物馆群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运河文化的新地标正冉冉升起。
两年前,这片区域还是有着1050多户居民的城中村。城中村动迁的共性难题,它都有。
“正是得益于‘有事多商量,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才圆满完成任务。”身为运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兼政协委员联络室主任,分管征收拆迁工作的石燕燕感触颇深。
刚一接到工作任务,石燕燕就带领街道干部,动员住辖区11名政协委员开展了两次深入的调研座谈,进行了多次民意调查,分批挨家入户摸底,形成一个符合村庄实际、兼顾各种类型的政策方案,得到广泛支持,签约启动7天,就完成90%的签约率。
“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我们‘吹哨喊委员’!”石燕燕调动政协各方力量。村里有财产继承纠纷的,律师委员出面做工作;有老人租房遇困难,来自保安公司的委员多方寻找房源;养殖户短期内难搬走,企业界委员上马助力,帮忙联系购买奶羊,解决了燃眉之急……推心置腹的商量,将心比心的沟通,全过程协商助力汇聚出运河蝶变的最美和弦。
一千多户居民搬进新楼房就在眼前,对于如何帮助“村民变市民”,石燕燕已做好准备。“通过一轮轮的协商实践,百姓给信任,我们有信心,政协委员联络室助力的民意民商民决,一定会在基层治理中走得更好!”
聆听百姓心声,“协商进家门”帮助百姓解决一个个生活实事,繁露“兴”德,德城充分激发并提高了老百姓内心对政治的关注意识,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参政议政的热情。
身边的协商最动情,明天的美丽同心绘。保护、传承具有浑厚内涵的运河文化,德城区政协也念兹在兹。
繁露园内,建于明代成化九年(1473年)的“聚贤堂”如今成为汇聚教育体育界、文化艺术界共14名市区政协委员,聚焦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接连不断的传承活动让非遗文化瑰宝持续走入人民群众、融入现代生活。
“我们创新协商方式方法,探索出‘一个核心引领、一条轴线支撑、多元汇智聚力’的‘1+1+N’协商格局,件件桩桩都落脚在兴德利民。”德城区政协秘书长鲁连才介绍,聚焦产业提升、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民生改善、营商环境优化等区委重大工作安排,去年以来开展“有事多商量·首善协商”活动18次,24个区直部门、290余人次委员、70余名群众代表参与调研,提出建议180余条;持续叫响“协商365 天天我都在”服务品牌,扎实推进“运河文华”界别聚识平台建设,为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献计出力;“新街口·新青年”聚识平台深受青年人欢迎……
繁露“安”德——
微处见真知 ?协商安民心
“这个共享工具屋真的太实用了!前几天帮我解决了电钻打孔的燃眉之急。”家住德州市德城区嘉诚名居的齐先生高兴地说。
2023年,由核酸检测点转变而来的德城区“哆啦A梦的神奇口袋”新时代主题共享小屋亮相,小屋配备的便民工具、急救用品、健身用品等,极大地方便了附近住户。
居民的笑脸,来自住兴文社区政协委员和协商工作站的一番努力。李洪超委员是电梯公司董事长,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过程中,经常有居民来借工具,他便把建立共享工具屋的想法提交社区协商议事会,由此诞生了这一共享小屋。
这是德城区政协建设社区协商工作站,有效推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有机融入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
在德城,“月月说事”扎根社区,有效擦亮了协商品牌,使协商工作站成为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的新纽带、深耕协商民主的新路径。
协商工作站的办公桌上,几摞厚厚的协商档案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个温暖的协商故事。“拉线晾晒影响出行”“储藏间不通电,私拉电线”……“效果评价”栏里一个个“非常满意”的背后,是协商工作站坚持把一件件居民生活的“小事”作为社区治理的“大事”来办,用“微实事”托举起百姓“大幸福”的不懈付出。
兴文社区面积1.1平方公里,有26个居民小区,居民3213户。老旧小区多,道路不平、墙皮脱落、电动车充电难等问题普遍存在。自从成立了协商工作站,政协委员、网格员、老百姓有了想法和问题,都聚一起出主意、想办法,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叮铃铃”,社区一楼“心愿风铃”格外悦耳。针对居民个体需求,协商工作站深度延伸“微公益”服务,设置“心愿风铃”,以“一老一小一弱”为重点服务对象,由政协委员发动各方力量实现“微心愿”。独居王奶奶的午餐由志愿者送到手里,残疾儿童牟同学背上了心心念念的新书包……“微心愿”满足的是老百姓的愿望,诠释的是委员们的初心。
协商工作站还组织成立了6支理论宣讲队,由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党员代表示范带动,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党史教育、移风易俗等各类宣讲。委员们通过“小食堂”“小课桌”“小马扎”“小市集”等形式,在与群众座谈、聊天、拉家常中,宣传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广泛征集意见建议,已累计开展宣讲110余次,惠及1万余人次。
微公益、微心愿、微宣讲,凝聚起了奋进力量。目前,德城因地制宜建成镇街协商工作室、社区协商工作站和委员工作室28个,积极探索政协“搭台”、委员“唱戏”、群众受益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在政协搭建的平台上,政协委员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协助化解矛盾纠纷、帮助解决社区困难、主动收集社情民意,政协队伍和社区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互相配合、良性互动,有效推动社会治理更好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德城区政协主席李福广说。
“《春秋繁露》有言:‘夫救早而先之,则害无由起,而天下无害矣。’意思是在灾祸产生之前就先预防,那么祸害就无从产生,天下就没有祸害了。观察事物的发展,事先发现它的苗头,把祸乱消灭在将要发生而没有成形的时候,这是《春秋》的思想,也是高明的智慧。我们以文化润泽协商,将协商意识种到百姓心中,就是借由厚德、兴德,最终达到‘德水安澜’,实现安德的目标。”德州市政协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李志辉表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扎根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协商民主将在各地盛开更加绚丽的同心之花。
责任编辑: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