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动齐鲁丨这架80年前的普通纺车,因何不同?

山东政协    2024-03-30 20:22:42

在清河抗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中,有一架博兴县妇救会会长王梦林使用过的纺车,这架纺车与普通农户家成千上万的纺车并无两样。一根三尺来长的横轴,一端为绕线的锭子,一端为直径两尺的纺轮。那么,这样一架普通农家纺车有何特殊?今天给大家讲述一下这架纺车背后的故事。

王梦林

1940年12月31日,王梦林与清河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景晓村在博兴县辛集村结婚。婚后第二天,她没吃早饭就去博兴县妇救会报到,担任会长。她带领妇女宣传反封建的革命思想,争取妇女自身解放;提倡婚姻自由,解放小妾、丫环和童养媳;办识字班学文化、学政治,争取妇女以文化翻身。

王梦林使用过的纺车

当年博兴县妇救会设在康坊村,王梦林帮助康坊村群众成立了万兴成纺织合作社。由于她原名叫崔云庆,博兴县第三区、六区和十区一带的人民群众亲切地称呼她“老崔”。她和丈夫景晓村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是在康坊村度过的,当时景晓村赶到后天色已晚,还没有吃饭,而年夜饭就只有干粮袋里的干窝头,房东赵大娘看到后,含泪煮了两个荷包蛋,这才让大家泡着干窝头美餐了一顿年夜饭。

1942年是日伪军对博兴抗日根据地“蚕食”“扫荡”和“经济封锁”最残酷的一年,王梦林和博兴县妇救会的战友们,响应党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组织妇女参加大生产运动,并取得巨大成绩。康坊村万兴成纺织合作社织布43万匹,做裹腿3.5万副、布袋74560条,同时做军鞋5124双和军袜6069双,捐款95万元支援前线。六区妇女曾3天抢做军鞋8000双和军装5000套支援子弟兵,其中,杨家枣行村妇女曾织布17200尺、做军鞋600双和军袜1200双,被清河区党委、军区授予“拥军模范村”光荣称号。

王梦林始终战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不随机关和部队以及丈夫景晓村行动。在1943年11月的清河区二十一天反“扫荡”中,王梦林与人民群众一起,被日伪军赶进沿海浅滩涂里,在严寒中泡了一天一夜。当时,清河区党政军领导人杨国夫、袁也烈、刘其人、李人凤等人的子女都寄养在今博兴县吕艺镇一带,家属也都战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他们约束自己行为的同时,也严格要求亲属,丝毫不搞特殊化。老渤海的共产党人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搞特权,为今天的我们作出了表率。

讲述人

刘树松

滨州市政协委员,滨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社会服务科科长,滨州市政协特聘文史专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渤海分会常务理事,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部队发展沿革史、渤海革命斗争史研究专家。

责任编辑: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