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区史口镇:盐碱地上“种”出希望

东营县区 |  2024-03-28 20:53:51 原创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在史口镇山海间智慧农业蔓越莓试验基地,科研人员正在进行蔓越莓种子萌发。用镊子夹取一张无菌滤纸平铺在培养皿中,小心翼翼地吸取适量种子悬浮液均匀地滴在滤纸上,轻轻晃动培养皿使种子在滤纸上均匀分布,接着将培养皿盖好标记日期和种子信息。

“将播种后的培养皿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设置好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还要定期检查种子的发芽和生长情况、记录相关数据。”蔓越莓驯化项目负责人郑梦涛博士仔细叮嘱着。

史口镇实施现代种业振兴行动,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引进郑梦涛博士团队,投资1.05亿,成立山海间智慧农业有限公司种质优选及组培育种实验园,主要开展以蔓越莓为代表的外来优质经济作物的本地驯化以及对当地传统农作物进行种质优选,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培育新质生产力,解锁盐碱地综合利用新良方,激活农业发展新动能。

以种适地 做强盐碱地综合利用

“目前国内种植蔓越莓有两种方案。一种是酸化土壤,但会产生污染土壤的环保风险,更适合小规模的示范种植;另一种是改变蔓越莓种质,使其能够在非酸性土壤上生长 ,既提高产量品质,又可避免酸化土壤带来的问题。我们的目标正是这个。”蔓越莓组培室内,郑梦涛正在仔细查看蔓越莓种子的育种情况。组培室内,温度、湿度、光照等调控都至关重要,以满足植物细胞的生长需要。

实验园以蔓越莓组培驯化为重点项目,项目建成后,按照预期驯化中等水平粗算,可实现年亩产值15万元左右。高标准的蔓越莓种植田、食品保健品加工车间及蔓越莓特色旅游项目可在一定程度上塑造新农村形象,为农业观光旅游、特色文化小镇及康养事业添砖加瓦。从研究研发适合本地种植的蔓越莓品种,到大规模种植推广,再到深加工及产品销售,将形成一整条完整的、自我更新提升的产业研发链,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有了好种子,盐碱地变良田。“除蔓越莓之外,我们还选取了白芨、西洋参等药用作物进行耐盐碱化,以及针对黄三角区域盐碱化土壤特点培育的草莓苗、脱毒土豆苗、果树接穗等组培苗进行繁育。”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培育耐盐碱植物,可以有效改善盐碱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种质改良,选育出高产、优质、耐盐碱的作物品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农作物高产稳产,保障粮食安全。

科技赋能 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全国两会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议话题。如何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以新质生产力引领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成为当下重点。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就要勇于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更多依靠科技赋能。“我们选定30亩实验农田,设置数据采集区域、设备存放与维护区域及数据分析中心,安装土壤湿度、温度、养分含量等传感器以及小型气象站,配备病虫害监测设备,分别进行不同品种、播种时间、施肥方案、灌溉策略等的对比实验,通过实验验证数据模型的有效性,不断优化生产方案。”郑梦涛介绍。农业大数据模型将实时监测每一株植物的生长状态,自动调整灌溉、施肥等农业生产措施,根据反馈数据自动输出智能种植的整体方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正在被高速运转的数据与机器替代。

史口镇将持续挖掘盐碱地潜力,因地制宜,以种适地,培育高产优质作物品种,种下丰收希望,静待硕果累累。(黄三角早报记者 孙乐佳 通讯员 任晓妮)

责任编辑:王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