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谈|文物“活起来”,博物馆也能有趣又好玩
望岳谈 | 2024-03-22 14:27:15 原创
大众新闻客户端 师文静
在山东,打卡博物馆大展、精品文物,成为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最为便捷的方式。如今走进博物馆,给观众最为直观的印象,就是博物馆里严肃、庄重的文物“开口说话了”,文物在面向观众时有了声音、动作、表情、性格,有了触感、互动感,甚至都变萌了起来。
这得益于山东各大博物馆在布局展览时,对新材料、新工艺、新媒体、新技术、新业态的采用。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入实施,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业态行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意融合文物展陈,助力讲好“山东故事”,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3月21日,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提出,讲好文物背后的中国故事、山东故事及文化影响,引导全社会形成更加完整准确全面的历史观、文化观。
可以看出,向大众讲好文物背后的“山东故事”,尤为重要。怎么讲,如何讲,可以从科技与文物的结合、从文化新业态中看出来。
以山东博物馆为例,无论是刚对公众开放的“礼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特展,还是备受欢迎的“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每个大展都有对文物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展示,诸如飞屏互动、低反射玻璃、实景+影视演艺、沉浸式体验漕船等,实现了对文物展览信息的多样化传达,给不同观众提供多元化的展览体验。
以前,博物馆注重对传世文物的信息化展陈,如今则更多借助高科技手段,将一件件文物汇编进浩瀚辉煌的“山东故事”之中,更注重呈现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思想等。比如,“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中,对孔子和儒家文化的呈现,就依赖最新技术,将孔子生平故事、孔子知识图谱、儒家学术脉络等内容轻巧又多彩地呈现出来。参观者置身场景化的展出中,仿佛与孔子展开了跨时空的面对面对话。在现场,一群小朋友踩着落下的《论语》名言花瓣雨,玩得投入而尽兴,在趣味互动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如今,科技已经运用在文物保护、修复、传承、传播等各个方面。在孔子博物馆,全息影像、互动屏、LED互动触摸屏、虚拟现实运用等多种多样的互动方式,在光影流动间让观众“对话孔子、了解孔子、成为孔子”,在一问一答中感悟“至圣先师”的智慧。游客仅需点击触控屏幕,就可以了解明代衍圣公的朝服、公服、常服、吉服和日常家居穿着的便服;还可以学习拜师礼仪,并与孔子及孔子的弟子们合影;还可以在互动屏上查询祭祀孔子时用到的各种乐器,戴上耳机听乐器的声音,沉浸式体验儒家文化的魅力。
此外,在科技创新引领下,山东文物保护、文物修复都有了突出的工作成绩和亮点,滕州大韩东周墓地青铜器修复、菏泽元代古船出土文物修复、济宁市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修复、沂南河阳墓地出土棺木保护修复等成为优秀案例,更好推进了“让文物活起来”目标的实现。再比如,长清灵岩寺是泰山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寺院内千佛殿四壁现存四十尊宋代和明代彩绘罗汉像,是灵岩寺文物的精华,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借助现代科技分析手段,开展罗汉像三维扫描信息采集、彩绘颜料分析、泥胎工艺研究等全面“体检诊断”,还原了彩塑初绘时的原貌,加深了历史学、佛教考古及艺术史研究者对罗汉像文物原真性的理解。
用文物讲述山东故事,不再局限于最传统的文物展陈,文物也不再仅仅躺在柜子里被端详、打量,而是通过与科技的结合,由静态变动态,由单一文物变场景中的文物,成为“山东故事”“中国故事”的主动讲述者,增加了参观的趣味性和新鲜感。
用文物讲述“山东故事”不难,难的是如何通过“科技+创意”的方式,让文物讲好“山东故事”。如今,科技手段的不断创新和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文物数字化水平,推动文物利用方式上的创新和突破,让观众见识了数字化赋能文物的强大能力。
科技赋能之下的“山东故事”有趣了、好看了,才能更加高效地提炼和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也能真正走到参观者的心里去。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师文静)
责任编辑:师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