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青镇:靓“颜”提“质”,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
新区城事 | 2024-03-05 11:10:56 原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最大的优势和底气。近年来,海青镇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充分发挥茶叶资源优势,创新思路打法,凝聚攻坚合力,筑牢生态振兴基础,以系统集成思维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由基础整治向品质提升转变,促进农村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日前,海青镇“创新思路打法 筑牢生态根基 全力勾勒有‘颜’有‘质’的和美乡村新图景”案例入选西海岸新区2023年度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聚焦“宜居”
与美丽乡村相融合
海青镇坚持“以人为本、系统治理”的工作思路,实施“绿美海青”专项行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让乡村美景成为幸福家园。
全面净化农村环境。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攻坚行动方案》,打出“清脏治乱”“弱电线路”“残垣断壁”整治组合拳;发起“四大堆清理”行动,全面清除994处、325吨陈年垃圾;健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收运处置体系,确保生活垃圾“减存量、零增量”。深入实施甜水河生态治理,整治流域15公里,清理淤泥杂草120吨,做美“绿水”文章。
着力改善村容村貌。将共享理念融入日常治理,采取建设“共享场院”“共享农机具场地”的方式,在每个村庄合理规划柴草堆放处和农机具停放场地,鼓励引导群众自觉把柴草有序堆放到指定区域,把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各类农业机械规范停放在特定场地;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营造“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
系统提升城镇品质。围绕景美、村净、人和、风清等宜居要素,因地制宜构建幸福生活小镇。实施“夜色海青”亮化景观配套工程,打造潮河沿岸生态景观带;按照“一村一韵”思路,成方连片建设“北茶竹里后河西”等15个省市级美丽乡村,持续推进升级改造农村基础设施,打造集休闲娱乐、养生度假、农耕体验等于一体的森林康养综合体。
聚焦“宜业”
与富民强镇同推进
海青镇进一步盘活生态资源家底,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各环节,让生态价值“变现”惠民福祉。
聚力特色产业提质。以“生态+”思路赋能产业,多维度深层次推动茶产业增效增值,制定海青茶发展16条措施,推动品种培优、品质升级、品牌做强。以科技赋能茶产业创新,引进乐茶科技、茶多酚啤酒等优质项目;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等机构和高校合作,组建海青茶高质量发展智库团,引进“国字号”中茶所专家工作站,为海青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加速品牌业态更新。实施“海青茶进驻市场”计划,组织茶企赴深圳、澳门等地参加国际性博览会6场,在永旺梦乐城等城市商圈布设海青茶区域品牌旗舰店。广泛开展炒茶斗茶大赛、“国际茶日”等公益性茶事推广活动百余场,开发“绿茶精灵小海青”形象公仔、茶器等文创产品,全面拓展海青茶对外发展空间。
拓宽富民兴业路径。坚持抓党建和抓发展相融互促,以全镇人气商气的集合体——北茶商街为支点,链接全镇生态资源,按照“521”思路打造乡村振兴综合体,建强镇级党校、“三乡人”学院、共富茶食工坊等5个教学阵地,激活“红帆支部”、非公党建联盟2个特色党组织,办好坳里村、甜河村强村共富公司,大力发展培训经济,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聚焦“宜游”
与全域旅游共发展
海青镇放大“竹风茶韵”特色,全方位推进北中南部三区联动、“茶文农旅”融合发展格局,让绿水青山释放发展红利。
高标准建设北部茶旅康养区。积极推进茶山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以建设北方知名国茶文化传承地和茶旅融合示范地为目标,培育发展休闲产业、文旅康养、民宿度假等新业态;建成占地2000亩的北茶文化博览园,打造国内一流以茶为主题的高端休闲旅游综合体;举办环山骑行、马拉松等赛事,策划推出茶叶采摘、亲子研学等各类团建活动。
高水平运营中部休闲文旅区。以北茶商街为依托,引入乡愁茶廊等特色茶旅项目16个,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谷雨采茶节等大型文旅活动;全市第一家乡镇全域旅游“沉浸式”体验餐厅建成使用,“海青八大碗”系列餐食成为新“食”尚;投资3000余万元搭建泛文旅集聚消费区侠义岛,集聚特色餐饮、文化演艺等商户70余家,连续三年举办“海小青”音乐啤酒季活动。
高质量打造南部现代农业区。依托海青现代农业产业园、梯子沟生态园等特色园区,布局茶叶、百香果、猕猴桃、阳光玫瑰葡萄等农业产业;引进杉木大叔的园子,打造集观光旅游、公司团建、野餐露营、特色采摘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旅游园区产业;引进中仓智慧农业示范园,拓展开发会务度假、农业科普等旅游新方式;打造青日一体化发展“茶乡绿道”,连通两地休闲农业、自然风光节点,做靓“路景相融”的生态山水图。
(青岛西海岸报记者 谭宁 通讯员 滕召会)
责任编辑:王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