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已拿5个中国新闻奖,他说“无创新不融媒”
全媒体探索 | 2024-02-26 17:49:09 原创
作者:易华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4年1月号
易华,90后新闻人。从事新闻工作8年,曾任华龙网融媒体新闻中心融创部副主任,2023年12月调入重庆日报新重庆客户端新媒体部。他从见习文字记者干起,主动申请转岗到视频后期,再到原创新闻内容可视化创新表达,重大主题新闻融媒体报道策划统筹、执行与制作,他的蜕变是全媒体人才转型的一个缩影。自2019年以来,作为主创人员参与的5件新闻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中一等奖3件、二等奖1件、三等奖1件。
很多人说90后是乘着媒体融合改革的春风进入新闻行业的,自带新媒体基因。但我们明白,如果不抓住时代风口创新求进,当滚滚洪流消退,终将被时代抛弃。
一、跨界壁垒
2016年正是媒体融合如火如荼的时候,带着对行业的未知和忐忑,我进入了新闻行业,入职华龙网融媒体新闻中心,成为一名媒体新人。对我而言,当时面临的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要在见习期结束时扎根稳定下来。
为了能得到更多机会,凭借广播电视专业的优势,我申请从见习文字记者转岗,成为中心唯一一个视频后期人员。而从工作内容结构和激励机制来看,单位鼓励全媒体人才的发展培养,多劳多得,跨岗尝试,这成为我后来逐步跨界配音、主持、摄像、编导、策划等多个新闻工种的原动力。
2022年4月,易华(右)在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采访拍摄,与老党员马培清回看拍摄素材。
时代带动着行业的发展,个人跟着媒体跨界、破壁、融合。七年的时间,华龙网融媒体新闻中心新媒体队伍从一个人到几十人,产品形态从几种到十几种,中国新闻奖从一年一个到一年多个……我们常说,这里除了有一定的运气,还有更多的坚持。
融合浪潮猛烈,铺天盖地的新形式、新技术蜂拥而来,融合改革就是在大胆探索试错,身处浪潮之中很难不随波逐流,我们也经历过“技术形式为主、内容为辅”的时期,为交互而交互、为设计而设计,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内容为王”的理念再次在浪头中坚挺。
新闻内容可视化过程中,文字叙事向镜头叙事的转变,是两套逻辑的转变。这要求我们用视频思维去做文案,用视听语言传递主流思想、新闻信息、情绪价值。每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和积累,并达成共识:做新闻就是要讲好故事。这么多年过来,在做过的所有类型的片子里,最难做的还是人物故事。
二、好报道从讲好一个故事开始
2017年,脱贫攻坚主题微纪录片《绝壁凿“天路”》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人物故事短片,也是我第一次听说重庆巫山县下庄、了解毛相林修天路的故事。
当时对于下庄的报道已经有很多,作为脱贫攻坚主题全媒体报道的拳头产品,该怎样让受众记住这个故事?如何寻找视频的感动点?叙事的逻辑顺序怎样铺排?这需要去充分认识下庄,首先去寻找感动自己的那些瞬间。
在制作开始之前,我花了几天时间去消化近200G的素材,包括数百张老照片、大量历史视频资料。从2002年到2017年,素材的时间跨度长达15年。在这些资料中,下庄祖祖辈辈传唱的童谣、孩子渴望地看向大山外的照片、“大人修路流血牺牲为我们,我们读书努力为下庄明天”的动人话语……让我找到了那一个个感动我的细节。这些细节让我串联起整个故事,足以让这个片子持续输出情绪。
视频播出后,全国各大媒体、各商业视频平台进行了转载和刊播。纪录片所属的专题《绝壁上的“天路”》获第28届中国新闻奖网络专题一等奖,和当年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的《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共同荣获“2017中国十大融合创新报道”奖。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之后的六年时间里,从下庄整村脱贫,到毛相林被评为“时代楷模”“脱贫攻坚楷模”,我们不曾缺席下庄任何一个重要的时刻。
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我们又深入乡村振兴路上的下庄村,推出微视频 《“天路”背后的中国答案》,用外国嘉宾的视角将下庄故事、下庄精神传播到世界,作品获2022“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全国特等奖。
从不了解下庄,到最后成为同事口中的“下庄专业户”,离不开四个字:深入一线。只有深入一线,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读懂一个人,去了解一个故事,才能找到感动人心的细节。在很多场合,每每讲到下庄的故事,我都会告诉大家,听千万遍不如亲眼去看一看,哪怕只是一次,它带给你的震撼都能永远让你记住它。
长期的视频制作让我深深感到,视频制作不单是视频制作,视频后期也不是没有灵魂的剪辑,我们应该从技术型参与转到内容编导工作中来。
在作品的策划前期,参与项目的每一位成员都要贡献出自己的“脑洞”。最开始我也只是一名单纯的制作人员,但从经手过的无数条片子里发现,视频需要从叙事的角度去思考细节的呈现和表达。很多故事在制作过程中始终觉得差一个贯穿全片的主线,我在采访之中就会特别留意这些细节,而这也是作为全媒体人必须具备的素养。
《微纪录|五个人的乐队 “一个人”的演出——记一场跨越时空的团圆》的背后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热爱中国文化的澳大利亚小伙菲利普去世后,家人尊重其生前愿望,捐出他的一枚肝脏、两枚肾脏、一对角膜,让五名中国人“重生”。五名受捐者得知菲利普生前最大的愿望是开一场音乐会后,素不相识、毫无音乐基础的他们组建乐队站上舞台,实现了菲利普的愿望,并与菲利普父母连线,实现了父母和去世儿子的跨时空“团圆”。在前期脚本构思阶段,我们曾一度陷入僵局:一个跨越国界传递大爱的动人故事,如何摆脱流水账时间线的叙事?我们进行了大量的采访,打了一个又一个越洋电话。在采访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主人公菲利普的父亲皮特在菲利普去世后给儿子写过一封信。这个细节便成了作品的转机,我们以这封书信作为主线,用皮特原声全英文深情独白,将中国和澳大利亚两个时空的故事串联起来,父母对儿子的极度思念、菲利普的崇高大爱、五位受捐者的感恩回报,真情呈现,催人泪下。
微纪录片推出以来,被中国日报网、澳洲新快报等国内外媒体转发,全网浏览量突破200万。不仅如此,这个关于生命与大爱的故事,让更多的人共同关注到器官捐献并参与其中。中国人体捐献管理中心的数据显示,在2022年的10月8日-10日,音乐会举行后的两天内,仅重庆地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便有明显增加,比平日多出近50%,从音乐会举行至微纪录片上线后三天,先后共有近千人完成登记,真正实现了一次大爱翻越山海、生命跨越时空的国际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效应与现实意义。
不放过细节,不随意切入,坚持不一样,只有先感动自己才有可能感动别人。感动人的细节,可能是一段沉默、一个表情、一句话、一张照片、一段音乐……无论是哪一个,作品中点燃情绪爆点的那一个就是对的。
视频叙事是一门需要一直学习的功课。讲好故事,从改变叙事方式开始,故事化叙事、跨文化共情。寻找人、故事与时代的连接点,将个人放在宏大背景之中,才能发掘出人物故事背后的时代意义。
三、创新应该是一种习惯
每一次策划,我都先问自己:这个主题怎么样?创意能让人眼前一亮吗?是否可以让我们讨论时拥有兴奋点并滔滔不绝?
无论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还是建党百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这些宏大的主题之下,我都在试图从叙事角度、形式表达、地方特色结合上创新,让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对于任何一个重点选题的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内容团队多年养成的默契和习惯,也成为绝大多数时候“焦虑”的源头。
在深究创新形态的过程中,我愈发认识到技术革新带来的变化有多迅猛。媒体既不是技术的创造者,也不是发起者,只是一个追随者、使用者。同样是视频,如今的视频概念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定义和形态,从原来的短视频、小视频、中视频到全景视频、互动视频。这就是革新变化带给主流媒体的压力和挑战,稍不留神可能就落后了。
视频作品《2019对话1949:时代变了 初心未变》就是重大主题报道借助前沿技术的力量让好内容飞起来的典型。
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庆媒体如何报道?如何才能“出圈”?在重庆的发展史上,抗战文化和革命文化是独具重庆特色的历史文化体系。我们在翻阅历史资料并讨论了近十个方案后,将思路集中到了渣滓洞、白公馆的革命志士上。用“双屏互动”的技术,主打“平行世界”这一核心概念,让现代人与革命志士“隔空对话”。“双屏互动”技术完美呈现了“跨时空”对话的艺术表达,深刻阐释“时代变了,初心未变”的主题。
这一次成功的探索,再一次印证——新闻作品首先要以内容为核心,以技术创新赋能内容,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两年后,建党百年主题作品《党员,请选择!》再一次用创新“出圈”。
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在党史宣传中创新采用时下新颖的“互动视频”新模式,实现移动融媒体传播,献礼建党百年。这也是我从视频剪辑到编导转型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第一次驾驭剧情党史故事的导演拍摄。
在媒体融合的路上,身份会一直转换,从一个单一角色变得更复合。逐渐地,你就能胜任项目的全局统筹。
很多人问我,从文字记者到视频后期、编导再到策划统筹,怎么走过来的?我觉得主要是凭借兴趣,或者说是热爱。我热爱自己选择的这个职业,也热爱用视频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热爱一个人去探索、尝试一些新奇的东西,这是我一路前行的不竭动力。
与此同时,在兴趣和热爱的驱使下秉持“无创新不融媒”。在追寻探索的路上,创新有时候就是要为难自己。创新常态化,就是要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每一个选题都要有亮点、记忆点,主题明确,概念先行,技术赋能。
四、热爱成就精品
要想将每一件作品打造成精品,就必须兼顾作品的新闻价值、内容亮点、艺术价值,以产品思维做新闻作品。
典型报道《微视频|体育老师王红旭的最后百米冲刺》获得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在这个作品的采访中,为了不给王老师家人造成二次伤害,我们采用了手绘动画还原、真人讲述相结合的方式,艺术性地还原了王老师勇救落水儿童壮烈牺牲的全过程。
大型专题《人间正道是沧桑——百年百篇留声复兴之路》100期近10万字的内容,以全新的视角与形式让革命文物“说话”,解读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专题的设计和交互呈现兼顾历史感、视觉艺术感。
重大主题报道《手绘微纪录|大道同行》,用手绘长卷来弥补影像资料不足的缺陷,艺术化地还原了民主党派的历史知识和人物细节,讲明白了“各民主党派为什么跟着共产党走”。
内容是“硬骨头”,艺术形式是“好皮囊”。将一部作品打磨成精品是一场硬仗。从策划、文案脚本、前期准备到后期制作、审核校对,大家需要有“打鸡血”的体质、“脱几层皮”的准备。
《微视频|体育老师王红旭的最后百米冲刺》分镜手稿几十页,每个场景、每句对白、每个动作表情都一一拆解斟酌;《手绘微纪录|大道同行》制作过程中,大家放弃周末休息,拿出几十版分镜脚本、几百张手绘底稿;制作《党员,请选择!》时,凌晨两点的办公室里,主创们仍然热血沸腾……每每回望那些为打造精品而不倦奋斗的日子,回想那些最漫长的夜与最亮的星,当面对中国新闻奖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的荣誉,我们不禁感慨,原来星光真的不负赶路人!
如果说初入媒体是为了立足扎根,是务实之需,如今我更爱这句“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坚持可平山海跌宕”。热爱是一种信仰。而今每次回到学校和学弟学妹们交流,总能触发我的推广体质,告诉他们做新闻是有趣的、崇高的。要让人热爱,必然要让人先觉得有趣。
我们也意识到,就如电影工业化一样,融媒体产品“工业化”模式正在到来。从一专多能、一人多用逐步分化,产品需要的岗位分工将更加专业和精细。面对遥遥领先的头部媒体,地方媒体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大家都已抵达精品起跑线,起跑后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能否在深耕内容的同时紧追前沿步伐,也是我们要继续探索突破的难题。
五、奋进新征程
创新是摸清楚、了解透、跟得上受众喜欢的方式和思维;转变是主流媒体传播主体变化,顺应时代发展,和受众产生多向互动。
2023年年底,我的工作发生了变动,从华龙网到重庆日报,从网络媒体转战党报新媒体,一半是熟悉的领域,一半是新的征程。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的巨大变革中,我将继续探索报纸与新媒体的叠加优势。
行百里者半九十。做新闻是一条孤独且漫长的路,新闻人要耐得住最平凡的寂寞,才能抵得住最浮躁的喧嚣。无论何时,走到最前线、听到最真实的声音、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就是我们最应坚守的初心。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4年1月号,原标题为《创新是一种习惯,热爱是一种信仰》。
责任编辑:张雅楠